首页 >> 罗卿

时最舌尖上的中国音乐赏析阿鲲解读创作思路郑爽何晟铭辛晓琪绍萱赵松庭

发布时间:2022-07-18 21:33:04 来源:冠皇娱乐网

《舌尖上的中国》音乐赏析 阿鲲解读创作思路

一个月前,在中国的晚间的电视荧屏上,一部以中国美食为记录对象的人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经由央视最新开辟的晚间黄金档播出后,迅速引爆络热议,被友们称为“食物版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因为接地气贴民生的选材、对食物背后人伦常理的温馨讲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揭示、通过食物展现的人间况味,不但撩动了观众的味蕾、共鸣着观众的乡土情缘,也让很多人对片中的主题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收藏片中的音乐独立欣赏。

《舌尖上的中国》的原创音乐有19首,由近年来逐渐为大家熟知的青年音乐人阿鲲担纲创作。因为纪录片的篇幅有限,主题音乐在电视中的呈现是片段式的,而当主题音乐第一次在络完整发布后,大量友表示了对乐曲的肯定和喜爱。近日,本文作者面对面采访到了时光的老朋友阿鲲,他在为我们讲述《舌尖》音乐如何构思和创作的同时,也带来了与主创们的幕后故事。

阿鲲第一次与《舌尖上的中国》剧组接触,是去年末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导演带来第一集DVD来到阿鲲的音乐工作室。随后的一个小时内,这一有着精美画面和亲切气息的美食片让阿鲲“饿到不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非常肯定自己要为这部纪录片创作音乐,因为画面和解说如此神速的“就像在工厂车间里1样催饿”魔力,让他觉得非常有创作冲动:如果能通过音乐外化和强化这种魔力,用听觉挑动味觉,用声音表现美食故事,将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舌尖”音乐的创作故事也就由此开始。

主题音乐《劳作的春夏秋》

这是主题音乐的完整版,名叫《劳作的春夏秋》,它是全片其他音乐的衍生母体,也是阿鲲创作出的第一首音乐。相信和所有《舌尖》迷一样,笔者对这首重要音乐的诞生过程尤为好奇。阿鲲表示,其实他创作过两个版本,一个版本为扣住片名的“中国”二字,在视角上更注重宏大、概念化和跨越性,而另一个版本就是现在这首,则偏重亲切自然、注重描摹、贴近生活、灵动跳跃。

“劳作的春夏秋”主要试图用三个段落再现劳动耕作中的三个重要季节。音乐的第一段落用快速级进的弦乐与高低跳跃的木管乐器,营造出万物亟待复苏的勃勃生机。在弦乐和电子音色的衬托下,之前零星跳跃的乐音片段演变成为连贯流畅的乐句旋律,就像回暖的大地逐渐释放出的生命之能一样,托住万物的生发和生长。

74秒起,双簧管甜美的音色如同一股清凉之李瑞熙风将时间带到了夏季,低音部持续跃动的弦乐继续进行着欣欣向荣的接力,仿佛也为田间的辛苦劳作送去抚慰。巴松用两个上下乐句再现出劳动者的笑容和对收获的淳朴期盼。

100秒后,收获的季节到了,音乐的形象变得热闹、奔放和喜悦。4个乐句的主旋律“全景式”地在两个调性上演绎,随后的音乐就像“平行剪辑”的镜头一样,木管乐器悉数登场演绎短小的乐句,每种乐器的闪现犹如不断叠加的各种收获场景,打击乐器以铃鼓和低音鼓组合出不同的节奏变化,忙碌而充林柔均实的秋天劳作逐渐升温,最后在高潮中逐渐进入尾声,作为对“大自然的馈赠”最朴素的感恩。

阿鲲说,导演在听到这首音乐后,心情各种兴奋,认为音乐能带来很大的想象激发力。随即一个将各分集编导近十人召集到工作室,决定要根据音乐再来剪辑画面,而放弃了之前让“音乐跟画面”的做法,而事实证明“画面跟音乐”确实带来了“1+1大于2”的效果。当天,众编导们各抒己见,在这首主题音乐带来的感受上,梳理每一集的音乐风格需求,查漏补缺,汇总方案。经过阿鲲的继续创作和与主创的磨合,衍生出了以下几首音乐。

《水与火的艺术》

这一首音乐的起势是快速的节奏和点状的跳奏,钢琴弦乐和长笛先后快速交替、你来我往,一开始就带给人一种强烈的期待感。用主创们的话说,这首曲子非常符合纪录片中的场景再现手法需要。音乐的调性、不和谐音程和半音疾走都始终在模拟一种跳跃、不稳定、待发生的状态,但却促而不急、快而不乱,在告诉大家有故事即将发生的同时,也给食物烹饪场景的镜头留出了很好的剪辑口和组合选择。

比如,在第27秒处,弦乐在一直处于火盛水腾般的音簇中第一次变奏出“舌尖”主题,随后又在圆号上呼应,短暂停留后,弦乐和钢琴在第37秒马上变调,营造出快速变化的段落感,弦乐和双簧管先后演奏了主题的第二变奏,音乐形象又快速转换到第71秒的钢琴转调。

阿鲲觉得,与从外部采购新材料不同拍摄食物烹饪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惹人“垂涎”的过程,镜头里食物的颜色和形状也是鲜艳耀眼变化万千,主创们在食物故事的讲述上也有意采用平行交叉式的手法。所以,他根据这些特点舍弃了“线”“面”式的音乐铺陈思路,而采用这种层层递进、段落跃进式的设计,从而能让镜头有充分的组接选择可能,能够更好地服务《舌尖》的内容和结构。

阿鲲对于这首音乐也有自己更多的思考,音乐的题目叫“水与火的艺术”,这其实是对烹饪这一过程的高度概括:虽然美食的种类、做法、使用器具会因为国家、种族或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千差万别,但是烹饪热食需要的水与火,却是最必不可少的两个基本元素,虽然再稀松平常不过,但细想下来确是千百年来未曾改变的。

而这两种自然能源正是在能工巧手下,使生食产生了神奇的物理和化学反应,才演化出如此纷繁缤纷的人间美食,从而链接起我们的青春、情感和记忆,演绎出最朴素和动人的成长故事,慰藉和丰富着我们的人生味蕾。“艺术”真的不一定都是概括和抽象,而往往来自一颗善于发现生活感知生活的心,“水与火的艺术”也许正是滋养生活、生发情感的起点。

《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这首音乐比较轻快怡人,甚至带着童真的调皮与可爱,也是友们比较喜欢的一首音乐。这首音乐的名字来自于纪录片第四集《时间的味道》的解说词“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舌尖》主创在前期的沟通中,就希望为国人打造一场“温情之宴”,在讲述美食与美食故事的同时,去尝试勾勒一种朴素真实的生活情怀,这种情怀不是“高富帅”的,而是“接地气”的。所以,以怎样的情感类型作为切入点成为了这一首音乐创作的关键。

而这首音乐的创作灵感正是来自于第二集《主食的味道》里小宁宁和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的段落。故事里说“五岁的宁宁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等宁宁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的味道,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

所以,家的味道正是这一首“才下舌尖,又上心头”的情感关键词。家,是生活的起点,是社会组织的最小细胞,是亲情乡情的原生地;家,与童年,与孩子眼里的“馋嘴”食物、与所有的美好记忆都有着割不断的紧密联系;家的味道,是每个人记忆中的“妈妈菜”,是宁宁和曾祖外婆一起的糯米年糕,是味觉唤起的童年记忆,是“才下舌尖,又上心头”的小幸福。

这段音乐没有像前两首比较有设计性地去描摹某个季节、某种场面或者某种实体对象,而是将视角对准了“味”与“情”的关系。音乐将电子音色和乐队音色做了结合,再通过轻松愉悦的打击乐、提琴组的跳弓演奏、木管乐器的小清新旋律,将美食滋味和人情滋味做了尝试性的对接。

这首音乐完成得非常迅速和顺利,阿鲲说,没有华丽嘹亮的乐句,没有复杂多样的配器,但是,这就是家的味道,童真的味道,亲情的味道:鲜活、亲切、轻松又有可爱与顽皮,是我自己的小幸福。

《厨房的交响曲》

这一首音乐是专门为表现烹饪做菜的过程创作的,是对应画面功能性最突出的一首音乐,表现的是一道家常菜从生到熟,从食材预备到下锅翻炒最后出锅上桌的全过程。阿鲲说,他出生生活在四川,家乡美食太多,但自己很少有时间进厨房。不过,相信和很多人一样,小时候放学回家做功课,长辈在厨房里做饭时锅盆碗盏发出的声响和油锅滋滋的声音是陪伴自己长大的,这成为了阿鲲创作这首音乐的原始声音素材,前半部分将“音响音乐化”是这首音乐的一个解读点。

前21秒在短小的旋律片段背景里,放进了模仿天然气灶点火的声音,大管用富有弹性的跳跃旋律表现主人愉悦的小得意心情,28秒后木管乐器吹起了“舌尖”主题,背景里一直隐隐约约地出现锅碗瓢盆的触碰声,41秒至少69秒主要表现对食材的整理,可以留给镜头表现的空间,而从69秒到76秒一段,则完全用模仿烹饪器具特别的是金属类器皿的声音,但有非常强的律动感,厨房里的声音被打击乐化,提炼出一种别样的生活乐趣。

随后的44秒间,打击乐持续加强,而旋律部分则持续升温走高,将食材在锅中翻炒的过程进行了再现。到了134秒时,弦乐的旋律在节奏鼓点的行进中拉伸再现,给纪录片的升格或者特写镜头预留了对应时间,对应着菜肴已经出锅上桌,可刘天兰以请客人大快朵颐了,最后的部分逐渐减弱,小三和弦到大三和弦的转变,突出一种温馨满足的心情。

用阿鲲的话讲,这首音乐可以算是“水与火的艺术”的升级版。二者的区别在于,“水与火的艺术”描摹对象是两个事物及相互的关系,而 “厨房的交响曲”则是讲述和对应的是一个具体的劳动过程,在情绪和画面的指向性上都更加具体,所以,加入了“厨房的声音”,并将这些声音通过电子手段作为乐音,融入到节奏点和背景声音里进行点缀和演绎,使得这首编码器丈量系统音乐对画面的服务性实现最大化。

《耕种速写》

这首音乐非常短小,但却是用“特写”的角度来表现播种耕地的镜头,音乐的镜头不是对准某个人的脸,而只让耕种人的手在画面中出现。提醒大家戴上耳机,是为了方便听到低音区的重低音,这是一种模仿生命力脉动的电子音色,作为耕种劳作场面的一个引子引出,而刷刷的声音和结尾时的木头声则是力图再现撒种的场面。

《水的秘密,城市的声音》

这一首音乐大家可以听听用电子合成器合成的水滴声音,这种声音不同于生活中的水滴声,而是通过技术手段被赋予了音高,像是有生命力水在悄无声息地孕育和滋养一切灵性之物一样;后部分用电吉他的声音模拟一种午后的慵懒,再现城市中的另一种生活体悟。

《大自然的法则》

大自然的法则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是不容违背的一种包容和进发的力量。这首音乐没有明显的旋律,主用用电子音色来营造一种貌似神秘而又显见的客观规律,仿佛能够感知而又不太容易获得,是比较偏NEW AGE的做法

《平和的心》

这一段配乐主要是为第七集《我们的田野里》贵州糯稻一段谱写的,乐曲一开始用了单簧管走了一段非常民族化的音型和旋律,并配合着大环境的音色,来表现山区的宁静、纯美和从江县人的朴实善良。钢琴演奏的带有五声音阶性质的旋律,力图勾勒出食物是作为他们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的信息。

以上这四首音乐是不带有“舌尖”主题的配乐,都多少运用了电子音色在内,在一些场景里作为背景音乐铺垫,这种非主题的音乐片段反而不会抢戏,能更好的把欣赏和回味空间留给画面和解说。

另外,还有《时间的记忆》《东方智慧》《原野之风》《土地图腾》《味与情》《微观的世界》等曲目也是这张原声里的,他们也都有各自的特色与作用在《舌尖》里发挥,不妨可以留到大家都听过以后,和大家有更多的交流。

在采访的最后,降央卓玛阿鲲谈到对纪录片和纪录片音乐的看法。

纪录片源于生活,和电影电视剧作品不同,纪录片的拍摄目的在于,通过对特定对象或主题的拍摄,在还原生活真实的同时,表达出主创对生活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投射,并根据这些来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而音乐的选择与运用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

美国著名的纪录片经纪人托马斯斯金纳认为,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应该是“1+1=3”的关系,声音与画面在一起能够创造出第三种意境,从而引发观众产生心理的联想和感情的共鸣。

所以,音乐在纪录片中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不同类型和气质的音乐具有不同的造型和再现能力,在视听结合的瞬间,画面为音乐提供形象和场景,音乐为画面烘托意境和想象,表现出特定场合和环境气氛中的韵律与节奏,甚至能在画面之外给观众带来“感官的重现与回味”,从而带给观众不同的审美体验,如激发想象、调动情感、产生共鸣、引发思考等。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只有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希望《舌尖上的中国》的配乐能为大家带来脱离于画面之外的另一种体验和信息补充,希望大家喜欢。

血虚肾精不足引起脱发
男人性功能不好吃什么药
吃完西地那非注意事项
中医治疗肾虚腰痛
友情链接